一提起糖尿病,很多老年人脑海中浮现出的,是胰岛素、二甲双胍、测血糖,还有一长串不能吃的食物单子。
但近些年来,在不少社区卫生站、中医院和老年人群中悄然流行起一个观点:“糖尿病人肾虚,吃点六味地黄丸能调理。”
六味地黄丸成了不少糖友的“常备药”。这种传统中药丸,对控制血糖真的有用吗?它的“肾虚”概念和糖尿病之间,真有必然联系吗?
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。有些糖尿病患者吃六味地黄丸,反而血糖波动更大、夜尿增多、胃口减退。这并不是个别案例。
中医讲“虚实寒热”,西医看“血糖胰岛素”,两者在糖尿病治疗上并非总是同步。六味地黄丸究竟适合哪类糖尿病人?哪些人吃了反而“火上浇油”?今天,我们就从真实的医学视角,把这个问题讲清楚。
“肾虚就吃六味地黄丸”?多数人理解错了
在中医理论中,“肾主藏精,主水”,肾虚常表现为腰膝酸软、夜尿频多、耳鸣耳聋等。很多老年糖尿病人确实有这些表现,于是认为自己“肾虚”,便自觉或在药店推荐下开始服用六味地黄丸。
但问题在于,“肾虚”并非一个统一的概念。中医分为肾阴虚、肾阳虚、肾气虚等不同类型。六味地黄丸是典型的“滋阴”方剂,主要用于肾阴虚。
而很多糖尿病人,尤其是早期血糖高的人,往往表现为虚中夹热,甚至是阴虚火旺,如果此时使用六味地黄丸,可能会导致“滋腻生热”,加重内热症状。
据《中医杂志》年第18期的文献分析,在例使用六味地黄丸的糖尿病患者中,有超过三分之一出现胃部不适、口干加重、睡眠变差等副作用。这正是因为选方不对证,误把“阴虚”当“肾虚”。
中医辨证有讲究,糖尿病人不能一概而论
糖尿病在中医中被称为“消渴”,讲究“上消、中消、下消”不同证型。六味地黄丸确实用于某些“下消”证型的糖尿病人,但它并非普适药。
那些出现口干舌燥、舌红少苔、心烦易怒、夜间盗汗的糖友,往往属于阴虚火旺型,这类人慎用甚至忌用六味地黄丸。
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低热、手足心热、腰酸耳鸣、舌红无苔,脉细数,这时六味地黄丸才能真正对症下药。但这种辨证需要经验医生判断,而不是自己对着症状“猜”。
“对症用药”是中医治疗的根本。不论是六味地黄丸还是其他中成药,一旦不分体质滥用,轻则无效,重则干扰基础治疗。比起“补肾”,更重要的是控血糖的系统管理。
血糖管理,远不止“吃药”这么简单
很多糖尿病患者把希望寄托在一种中成药上,其实是因为长期服用西药后感到焦虑或疲惫。他们担心依赖药物、担心副作用,甚至有些人怕打胰岛素。“回归自然”的中药调理听起来更温和,更安全。
但糖尿病是一个代谢慢病,核心在于胰岛素功能失调和胰岛β细胞损伤。目前所有有效的控制手段,都必须围绕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、延缓并发症展开。
医学研究表明,二甲双胍是目前最安全、最经济的基础降糖药之一,能显著改善肝脏的胰岛素抵抗。
年《中国糖尿病杂志》第29卷第5期的一项横断面研究指出,六味地黄丸在改善空腹血糖方面并无显著优势,且长期服用者的HbA1c控制水平与非服用组无统计学差异。
这说明,六味地黄丸并非“控糖灵丹”,而是某些体质下的辅助调理。如果把它当成主要治疗手段,不仅耽误控制,还可能掩盖病情进展。
为什么很多人吃了觉得“有效”?
不少人会说:“我吃了六味地黄丸,真的感觉腰不酸了、口不干了、血糖也稳定了。”这背后有三个原因值得警惕。
第一,心理暗示效应。中成药的“调理”性质让人更容易产生“正在改善”的感觉,尤其是当药物香味浓郁、服用时间固定时,容易让人误以为病情好转。
第二,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在改变。很多人在服药期间同时开始控制饮食、增加运动,这些才是真正改善血糖的因素。
第三,个别症状缓解被误认为“效果好”。比如夜尿减少、口干改善,其实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凉或饮水减少,并不一定是药物作用。
判断一种药物是否有效,必须依靠客观数据,如连续血糖监测、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。不能只凭感觉,也不能盲目跟风。
老年糖尿病人更应谨慎对待中成药
老年人群在糖尿病治疗中面临更多挑战:胃肠功能减弱、多种慢病并存、用药种类复杂。此时再加入一个“补肾中药”,很可能增加消化负担,影响主药吸收,甚至引起药物相互作用。
像六味地黄丸中含有熟地黄、山茱萸等药材,属于滋腻之品,容易引起脘腹胀满、食欲不振。如果本身就有胃口差、便秘或舌苔厚腻的老年人,吃了反而可能更不舒服。
国家卫健委发布的《老年糖尿病防治指南》中明确指出,老年人控糖要强调个体化、避免低血糖、注重生活质量。在这个大前提下,谨慎使用中药、尤其是复方滋补药,是关键原则之一。
真正有效的,是系统管理和科学观念
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“全景式”的过程,不是靠一片药丸能解决。科学饮食、规律运动、规范用药、定期检查是四大支柱。中药作为辅助治疗,可以发挥作用,但必须在专业医生辨证指导下使用,而不是自我“补补就好”。
很多老年人其实并不缺药,缺的是对疾病的安全认知。不懂自己的体质,不了解药物机制,才是最大的风险。盲目相信“补肾能治糖尿病”,其实是舍本逐末。
更值得追求的,是每天测一次血糖、每餐少盛半碗饭、每晚走一千步。这些看似简单,但却比任何一瓶中药丸更实在、更安全。
参考文献:
[1]黄玉秀,王晓斌.基于六味地黄丸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综述[J].中医杂志,,65(18):-.
[2]李海燕,张文清.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成药使用分析[J].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,,30(12):41-45.
[3]刘建超,陈彦.二甲双胍在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评价[J].中国糖尿病杂志,,29(5):-.
以上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身体不适,请咨询专业医生。喜欢的朋友可以